<aside>
✏️
比較 - Coded & Uncoded
- 在無線通信中,symbol 是通信的最小單位,表示 carrier wave 調變了一次
- LE 採用 GFSK,用每增加 $\Delta f$ 的頻率表示 symbol $1$;用每減少 $\Delta f$ 的頻率表示 symbol $0$
- Coded 和 Uncoded 最大的差別是用多少個 symbol 去傳送一個 bit
- Uncoded 的每個 symbol 都代表 1 bit 的訊息量
- Coded 的每 $S$ 個 symbol 代表 1 bit 的訊息量
- $S$ 稱作 Spreading Factor,表示一個 bit 要用幾個 symbol 表示,跟 QPSK 一個 symbol 表示 4 bit 不太一樣
- Uncoded 最大效率的使用 symbol,因此可以傳遞最多資料,但較容易受到干擾
- Coded 透過冗餘的 symbols 確保數據的可靠性,可以遠距離傳輸,但也犧牲了傳輸速度
- LE Coded PHY 的傳輸速度為每秒 1 M sym/ s
- 當 $S=2$,傳輸速率為 500 kbps
- 當 $S=8$,傳輸速率為 125 kbps
- 具體 Coded 後的 symbol 長怎樣,參見 LE Link Layer 系列 (13) – Coding
</aside>
<aside>
✏️
封包格式 - LE Coded PHY packet format

- LE Coded PHYs 的一個封包包含了三個區塊
- Preamble ( 未編碼,長度固定為 80 μs )
- FEC block 1 ( $S=8$,確保了關鍵欄位最可靠)
- FEC block 2 ( $S=2$ or $8$,可選速率優先 or 可靠度優先 )
- LE Coded PHYs 沒有 CTE 的設計
- 傳送一個 Coded PHY 封包所需要的時間介於 462 ~ 17040 μs
<aside>
✏️
前導碼 - Preamble
- Coded PHY 的 Preamble 不做 coding,即 $S=1$
- Preamble 由重複十次的
00111100
組成,長度是 80 Symbols / bits / μs
</aside>
<aside>
✏️
存取地址 - Access Address (AA)
- AA 的介紹與條件可參考 LE Link Layer 系列 (5) – LE Uncoded PHYs
- Coded 的 AA 有 256 bits ( $S=8$ 確保 AA 更加可靠 )
- Coded 的 AA 規範的更嚴格,除了前章節提到的條件外,還需要滿足:
- LS8 bit (最後一個 octet) 至少要有三個 1
- LS16 bit (最後兩個 octets) 的 transition 數量要 ≤ 11
</aside>
<aside>
✏️
編碼指示器 - Coding Indicator (CI)

- CI 有 2 bits (coded 後 16 bits),用來指出 Block 2 所使用的 $S$ 值
0b00
表示 $S=8$
0b01
表示 $S=2$
- 其他值為 RFU (Reserved for Future Use)
</aside>
<aside>
✏️
協定數據單元 - Protocol Data Unit (PDU)
PDU 會根據 packet 所使用的 physical channel 有不同的格式,我們將在未來的章節討論:
<aside>
✏️
循環冗餘校驗 -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(CRC)
<aside>
✏️
終結符 - Terminator (TERM1 & TERM2)